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?检方回应
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?检方回应
波罗的海,电缆断裂!
川普的成长秘辛:家庭和大学如何塑造一位“坚刚不可夺其志”的总统
萝莉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恐怖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2022年10月9日
2022年10月9日
2022年10月9日
2022年10月10日
2022年10月10日
2022年10月11日
查看原文
其他
离开成都的三个月:何为认同感
Original
安猪
安猪的思考笔记
2022-10-09
收录于合集 #生活之美
32个
1
某个29日的早上,我离开成都。又一个29日的傍晚,我回到成都。
离开的日子是6月29日,回来的日子是9月29日,我离开成都整整三个月。
离开的时候,我穿着短裤和洞洞鞋,本来只打算去南京和贵阳,没想到大理的朋友要找我帮忙,等到了大理,就想,干脆就到阿纳果住一段时间吧。山上冷,成都重庆四十多度,这里晚上下了雨甚至不到二十度,夏天的衣服完全不够,幸好借了民宿主人的外套和朋友的长裤,才算安顿下来。
住下后,看到各地持续超过四十度的高温,就更不想离开,一住就是一个多月。
然后下山,本想回一趟成都,没想到疫情吃紧,赶紧退了票,大理、广州、宁波、长沙,转了一圈,感觉还是住到山里才有安全感,于是九月初,我又重新回到阿纳果。
这次在阿纳果住了十天,然后和学习中心的团队一起去了腾冲,再然后自己一个人去了大理、长沙,最后回到成都。
这三个月,我避开了高温,也避开了管控。
这或许是作为一个数字游牧者的优势,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所在的地方。你所在的地方,就是你的国家。只要你还站着,王国就不会崩塌。
2
这引出一个思考:
作为一个数字游牧者,如何选择他的目的地?
我马上发现了两个因素:
好奇心和认同感
。对于没去过的地方,好奇心是决定因素。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环境、空间、文化、风俗等等,在某种程度上,这跟一个背包客的选择矩阵差不多。举例来说,今年去的两个过去没去过的地方是漳州的东山岛和宁波。选择他们的原因很简单:中小城市,生活舒适,也靠近海——不知为何,今年特别想到靠近海的地方。
而对于已经去过并且考虑是否再去的地方,认同感第一,好奇心第二。并且,逐渐的认同感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。例如,东山岛今年去了两次,第一次去住了两天,第二次去住了五天。选择再去,是因为这是我去过的国内最适合生活的小岛,游客少,旅游痕迹少,价格不高,海景很美,而且还是一个古镇。我发现在这里可以安静地生活和工作——这就是所谓的认同感,你不再作为一个游客而存在,而是
和这里发生
更多个人的联系
,你也可以
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短时间地安放在这里
——你开始属于这里了。
认同感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人。我重复去一些地方,朋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例如,我这两年去了八次阿纳果,除了那里的自然环境,更重要的就是那里有一群好玩的朋友,和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。又如,惠州的玲玲、大牛、涛涛、Jimmy每次聚在一起都要进行的深度对话,再如长沙阿宝那能在酒吧里盖过鼓手的爽朗笑声,武汉徐莉老师含羞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时的神态,每想到这些,都给了我去这些城市的动力。
3
年轻时候容易对一些宏大的东西容易有认同感。想起第一次到北京,那是2000年,被这座城市的大气和文化气息所震撼,老胡同、国子监、雕刻时光咖啡馆、三联书店……尤其是行走在长安街时头上那高远而辽阔的冬日天空,直接让生活在南方仄逼城市抬头看见的都是高楼的我震撼了。所有这些叠加起来,形成我对“北京”的定义。于是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来。直到多年之后,这座城市的空气越来越不堪,更不堪的是,我看到这座城市并不尊重个体,阶层的划分深深地刻在它的基因当中,于是,最终转身离去。
现在看来,年轻时候辨别力弱,心力也弱,只能以文化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城市。殊不知,文化消费者也是消费者。消费者并不属于本地,因为本地并非由他们创造。
如今似乎对这种基于消费关系而产生的认同有了更多的觉知,并非它不好,只是如果这是我们和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主要来源,那显然是不足够的。
更何况,谁也不知道这种认同感背后有没有这样的炫耀:看,我的品味多好!
4
如今,更渴望
和具体而细微的人和空间建立联系
。这时候心性仿佛回到了小时候,我小时候生活在广州,但对广州这座城市说不上认同感,因为它对童年的我而言太大,难以理解(尽管那时候的广州可能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,北边出了环市路、东边过了东山口、南边过了珠江、西边过了荔湾湖,基本上都可以到了郊区了)。构成我的认同感的,是我生活范围的一两片小小的街区,尼姑庵、石板巷、黝黑而内部又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老院子,以及生活或经常出现在其中的人,他们是邮局的阿姨,小卖部的大叔,路边坐着晒太阳的老奶奶,当然还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,那些做爆米花的、卖鸡公榄或丁丁糖的,他们成了我童年生活的惊喜和附近。
如今我名义上算是常住成都(虽然一年有一大半时间不在),但我对成都却不太有认同感,有认同感的是具体的地点,是附近,是玉林、桐梓林这样我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街区,是敦霸、一苇书坊、马尾咖啡这样我日常出没的的小地方。
就像我常去大理,虽然不时吐槽它并不适宜长居:旅游感越来越强,物价越来越高。但同时,却不妨碍我每天去向月球飞去餐吧吃一个早午餐,因为这里的服务员已经知道了选择的喜好:咖啡不加奶,面包配黄油;也不妨碍我随后走个两百米到如是咖啡继续工作,因为这里的美女店长每次总是主动给我算会员价。
所以,认同感不是超市或连锁餐厅,而是独立的小店和具体的个体。认同感不来源于城市、环境、文化这样的大词,而来源于我们有没有在其中安放自己的生活。认同感取决于我们到底是游客式的消费者,还是本地生活的参与者。
就像小王子说的:
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上花费了很多时间,你的玫瑰才变得如此重要。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